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科研平台

科研平台

发布:   时间:2023-09-30 14:01:55  浏览:

江苏省新材料学科综合训练中心

新材料学科综合训练中心(简称“中心”)于2013年8月由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建设,是面向全校理工科学生开展实践训练与科研创新的基地,又是对苏州国际教育园区和科研院所开放的公共平台。

中心服务于材料相关专业的实验教学,以学科综合训练为主线,以强化资源整合、实现多学科提档升级、推进共建共享为导向,实验内容突出学科综合性、创新性和示范性,促进材料、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创新性训练平台。

中心下设五个平台:基础性技能训练平台、环境功能材料训练平台、高分子材料训练平台、生物材料训练平台和光电薄膜训练平台。


江苏省生化传感与芯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围绕国家“四个面向”战略,聚焦当前医疗器械和生化传感领域面临微纳化、集成化与柔性化等关键技术,以及当今医学和临床发展对先进生化传感器件的重大需求,注重产学研联合创新,强调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吸收再创新的指导思想,组建了国家级人才领衔的高水平微纳传感与生化芯片研发科研团队,在生化领域材料制备、器件设计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系列突破。

中心致力于微纳生化传感器件与新型生物芯片的研发重点探索强关联电子氧化物、低维敏感材料、柔性功能材料、新型微纳传感器件及生物芯片在生化、医疗和环境方面的应用。重点建设先进低维功能材料、微纳气体传感器件、生物芯片及重大疾病快速诊断器件、可穿戴柔性生化传感器、靶向性纳米生物医药。

中心2021年通过江苏省发改委验收,获得良好等级。目前建立了高效的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消化,联合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与政府板块,带动生化传感技术产业创新及地方经济提升。


江苏省环境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环境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由江苏省教育厅于2010年11月批准建设,2010年12月通过专家论证,并于2013年12月顺利通过验收。

实验室围绕“环境、材料”交叉领域的瓶颈问题,探索生态环境工程领域所需新材料、新技术等重要科学问题与应用研究。以“结构设计−制备工艺−器件(装置)制作−推广应用”一体化为目标,获得高性能生态环境功能材料,掌握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作为重要的环境功能材料科研平台,实验室立足地方,致力于解决地方经济建设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率先融入苏州”。



江苏高校水处理技术与材料协同创新中心

水处理技术与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以解决我国受污染水体的治理与修复中的新材料、新技术研发与应用问题为核心目标。中心依托于苏州科技大学,聚集“六校两所四企业”,在环境、材料等领域的科研学术力量,利用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学术平台,以省优势特色学科为依托,以江苏省产业教授等组成的人才队伍为学术与技术骨干,通过与企业的有机结合,开展协同创新。

本中心建设污染水体生物与生态修复技术和水深度强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两大创新平台,以原始创新为基础,着力发展变革性技术,将其建成在国内外水处理领域具有高起点、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国内先进、省内领先的创新中心,由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江苏省微纳热流技术与能源应用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微纳热流技术与能源应用重点实验室于2016年12月由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实验室以发展微纳技术为基础的新一代清洁能源技术为目标,以基础理论-技术开发-集成应用为主线,通过热工、能源、环境、材料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对微纳尺度多相流、微纳热控技术、传感器件与集成、聚变靶材料制备系统、燃料电池集成系统等前沿课题开展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以微纳热流技术与能源应用为特色的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实验室面积达2300平方米,拥有较为完备先进的微纳材料与器件制备、物理性能测试、高性能计算机工作站等设备装置,总值达3300余万。下设微纳尺度传热传质研究室、微纳热流过程测控优化研究室、能源转换利用系统集成研究室等三个实验平台。


生物芯片医疗诊断工业技术研究院

生物芯片医疗诊断工业技术研究院 (以下简称工研院)依托于苏州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器件研究院建立。院长由李长明教授担任,工研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与首席顾问唐教授是中国科学院和世界科学院院士。

工研院着眼于“苏州急需、项目引领、重点突出、协同推进”的根本,促进苏州高新产业的发展,集聚了一批以院士和国家人才计划获得者为首的高端人才,建设生物芯片医疗诊断工业技术研究院平台,依托苏州经济与产业发展优势,以苏州科技大学及其引进的高端人才的科技成果为基础,汇集科技创新资源,建立政府支持、产学研结合、面向市场的集科技研发、科技服务、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科技孵化和国家合作为一体的创新大平台,建设“聚焦高新区、服务苏州市、辐射江苏省”的开放性公共创新服务机构。


苏州市微纳光电材料与传感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主要围绕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相关的前沿创新性科学研究和应用探索开展工作,重点布局半导体和新能源两个研究方向,已在新能源材料、新型光电混合存储、环境检测气体传感器、大容量光存储等方面取得阶段性创新成果。建立了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技术平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华为与苏州纳维等公司横向课题等科研项目近50项;团队成员累计发表SCI论文近500篇;授权发明专利超过160项;荣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市知识产权创新奖专利商标二等奖、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三等奖等奖励,指导研究生获得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实践创新计划项目8项。

绿色印刷纳米光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以打印、印刷技术为平台,以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光子新材料应用开发和产业化技术为导向,注重相关创新性应用基础研究;

(2) 在绿色印刷技术、光子晶体材料的研究开发方面发展成为有特色和重要影响的产学研基地。

根据节能减排的国策和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围绕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国家需求,研究中心重点针对绿色印刷产业链关键材料——光子晶体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印刷电子材料与技术、绿色印染和建材等领域进行重点研究布局,以期对我国经济发展和重要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实质性贡献。

以环保、节能为特点的绿色打印印刷材料和技术,是印刷、电子、印染及相关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实现清洁生产的重要基础。绿色印刷已经成为全球印刷未来发展的主流。新闻出版总署与环境保护部签署的《实施绿色印刷战略合作协议》及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绿色印刷的公告》,针对“十二五”期间实施绿色印刷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标志着绿色印刷将成为我国印刷业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

绿色印刷纳米光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我国首个提出“绿色印刷光子晶体材料”为发展方向的实验室,将成为国内绿色打印印刷光子新材料和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材料科学与器件研究院

苏州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器件研究院于2015年9月挂牌成立,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国家高层次人才专家李长明教授受聘为研究院院长,并以其领衔的海外归国团队为基础,同时招聘国内外知名科研人员组建而成。目前该院有40余名科研/管理人员,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高层次人才专家2名,国家青年高层次人才学者1名,教授8名,副教授17名,行政管理人员3名。全部研究人员均具有博士学位,江苏省特聘教授1名。

自建院以来,团队共承担科研项目近80项,在Nature Energy, Nature Catalysi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Energy等杂志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400余篇,申请/获批国家专利100余项,举办/承办国际两场,开展学术沙龙30余次。


按需零碳供能研究中心

按需零碳供能研究中心以苏州科技大学为依托,联合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及产业龙头企业,针对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应用的卡脖子问题,开展氢能系统基础和应用相结合的前沿研究,开发稳定高效的太阳能/风能电池、电催化材料,研发高性能电解水产氢系统,构筑低成本、高安全的太阳能/风能—氢能稳定供能新体系开发及产业化示范应用,实现按需零碳供能。中心已有专职科研人员17人,包含院士1名、教授4名、副教授2名、讲师2名、博士后3名、博士5名,国家青年人才1名,江苏省双创人才2名、江苏省双创团队1个。

中心研发出了多种新催化剂材料,如SIO系列催化剂、BRO系列催化剂、新型的密排六方结构镍铁合金的阳极催化剂、贵金属钌掺入金属有机框架结构的阴极催化剂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中心与上市企业固德威(苏州)公司合作立项“DC‒DC”研究计划——“光伏—功率变换器—电解槽”创新系统产业化项目,旨在开发安全高性能的、离网运行的、全天候不关机的、效率可达95%以上的、市场经济价值巨大的新型功率变换器。获批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

中心依托唐叔贤院士及其团队高端创新资源优势,发挥明阳集团的人才、技术及研发力量,结合包头市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共同成立明阳智慧能源研究院氢能研发院士工作站,联合针对30MW“风光储氢一体化”实验实证项目,针对“天然气掺氢”课题的可行性研究及成果转化。

中心已与二十余家氢能产业链环节的龙头企业进行接洽交流,针对绿色低碳规模应用面临的卡脖子问题,基于团队独有的电解水制氢、氢燃料电池、储氢用氢核心技术,按需零碳供能研究中心开展光伏—氢能稳定供电系统创新研究,构筑低成本高安全的按需零碳重大示范系统,实现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氢能源应用的按需零碳绿色示范应用,引领绿色低碳供能新模式。


苏州科技大学——苏州威迈芯材半导体有限公司

半导体光刻胶关键材料联合实验室

威迈芯材作为目前国内KrF/ArF光刻胶用PAG唯一量产供应企业,通过联合实验室平台,积极开展光刻胶关键原材产品开发及工艺技术应用研究,打造高水平的“半导体光刻胶主材及关键原料”落地应用。研究方向: 中高端半导体光刻胶(KrF/ArF/EUV)主材及关键原料,包括光酸PAG、树脂Resin、光引发剂PI及关键中间体、添加剂等产品研发和合成工艺研究。